霍亂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海地共和國於2010年10月中旬發生霍亂大流行,到11月26日止全國已有6萬多人感染,1600多人死亡。到12月26日統計已有15萬人感染,3333人死亡。截至2012年 ...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維基百科中的醫學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。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,請諮詢專業人士。詳見醫學聲明。霍亂(英語:Cholera),又稱虎疫、霍痢拉、虎列拉、虎列剌等[1],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[2]。症狀可能相當輕微,也可能相當嚴重[3]。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[4]。可能合併有嘔吐、肌肉抽搐的現象[3] 。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、電解質失衡甚至死亡[4],或導致眼窩凹陷、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,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[5]。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[6]。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發病[3]。
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[5]。1854年,義大利解剖學家菲利波·帕西尼首次分離了霍亂弧菌[7]。而英國醫生約翰·斯諾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[5][8]。1883年,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·柯霍再度發現霍亂弧菌,使該病菌廣為人知[7][9]。
中醫學稱霍亂導致的脫水徵象為癟螺痧。台灣話部分使用者沿用日語「コレラ(虎烈剌)」,唸作khoo-lé-lah。
致病機制[編輯]霍亂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,各個菌種的致病力不同:一些菌種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症[4]。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有該細菌的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[10],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。霍亂弧菌僅會對人類造成影響。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、飲用水不潔、以及貧困。一些學者表示海平面上升可能利於霍亂的傳播。糞便培養至今仍為診斷霍亂的黃金標準[4]。雖然市面上有供快速檢測霍亂的試紙條,但其準確性不佳[11]。
1854年寬街霍亂爆發事件中,英國醫生約翰·斯諾首次探明霍亂的致病途徑,被譽為「流行病學之父」[12][13]。
預防及治療[編輯]...
傳染病歷史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霍亂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霍亂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從新冠病毒(COVID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「洗手」「換氣」很重要:從幕府末期至明治,霍亂的流行及 ...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日治時期臺灣「亞洲型霍亂」之研究(1895~1945)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GAIS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日治時期臺灣的防疫與衛生行政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流感與霍亂:臺灣傳染病情個案之探討 | 疾病管制署傳染病
霍亂的國內流行期
【霍亂的國內流行期】月份分布:主要集中在月份分布:主要集中在8~10月,尤其以9月...